从热度到品牌力:多巴胺式色彩营销的持续玩法
自“多巴胺穿搭”在社交平台上走红以来,围绕“多巴胺”的讨论热度持续升温。据百度指数,自5月起“多巴胺穿搭”与“多巴胺”搜索热度持续攀升。截至目前,仅小红书上相关笔记已突破459万篇,微博相关话题浏览量累计超过32亿次。
在这波由“色彩情绪”引发的传播浪潮中,各行各业品牌纷纷入局,围绕“多巴胺”展开视觉与情绪的双重营销。那么,这股热潮为何能够持续发酵?品牌又该如何借势“多巴胺”,在营销中实现情绪价值与品牌影响力的双赢?
一、“多巴胺”出圈:品牌如何借色彩传递快乐情绪?
“多巴胺”风潮之所以受到年轻群体追捧,很大程度上在于其代表的明艳色彩和积极情绪。在快节奏、高压力的当下社会,人们对“快乐”内容的偏好日益上升,也让多巴胺成为跨圈层的情绪表达符号。越来越多的品牌顺势而为,从视觉语言切入,搭建与用户沟通的新桥梁。
1.影视行业:用色彩打造品牌视觉记忆
色彩是视觉传播中最直观的信息载体。在《芭比》电影的宣传中,“芭比粉”作为标志性色彩被广泛应用,通过视觉统一增强传播记忆点。这种高饱和、风格化的色彩,不仅构建了观众对角色的情绪认知,也延伸为一套鲜明的品牌视觉体系,带动线上线下话题与商品联动,形成强势破圈效应。
2.餐饮行业:概念产品激发消费热情
饮品与茶饮品牌也迅速捕捉到了“多巴胺”热点。如喜茶联名时尚博主易梦玲推出牛油果系列产品,一点点以“薄荷绿”为灵感开发新品“薄荷绿茶冻”“薄荷奶绿”,瑞幸咖啡则推出印有“多巴胺”字样的限定包装,为夏日饮品注入轻盈明快的氛围感。
与此同时,快餐品牌如老乡鸡也以“色彩斑斓”的菜品构建年轻化形象,陶陶居等传统品牌则在茶点设计中融入多巴胺色系,以现代视觉重构经典中式美食。这类“颜色+情绪+味觉”三维融合的营销打法,不仅丰富了消费者体验,也有效实现了品牌内容的年轻化转型。
3.各行各业争相上阵,构建多巴胺联名宇宙
除了服饰、美妆、餐饮领域,“多巴胺”概念还广泛出现在游戏、家居、旅游、设计等行业。品牌通过打造视觉愉悦感和轻松氛围,满足消费者对“情绪价值”的期待,从而形成更具感染力的内容与传播声量。
二、多巴胺营销的核心价值:不仅是视觉,更是情绪锚点
从众多品牌的实践中不难发现,“多巴胺营销”远不止是视觉符号的堆叠,更是一种通过“色彩+情绪”连接消费者内心的沟通方式。总结来看,具有代表性的营销策略主要聚焦以下几个维度:
1.强化视觉冲击,触发“第一眼注意力”
鲜明而大胆的色彩组合能够在信息碎片化时代迅速抓住用户注意力,提升点击率和记忆度。以视觉为入口,品牌快速建立识别度,进而拉近与年轻消费群体的距离。
2.提供积极情绪,满足情绪消费需求
多巴胺式营销背后是对“正向情绪”的持续输出。色彩所营造的愉悦氛围,能唤起用户的即时满足感。在情绪价值成为核心竞争力的背景下,品牌通过视觉语言营造快乐体验,逐步形成“XX品牌 = 快乐感受”的心智标签。
3.激活品牌时尚感,助力品牌形象焕新
“多巴胺”概念的引入,使一些传统品牌实现了视觉层面的品牌重塑。不仅带来了更具潮流感的产品表达,也增强了品牌在年轻人心中的现代化形象。从单一产品吸引力延伸到品牌整体感知,情绪化营销正在成为品牌价值进化的新引擎。
三、从热度到长红:多巴胺营销的可持续之路
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大量品牌对“多巴胺”的追逐,依然停留在“复制视觉符号”与“蹭热点”的阶段。这种趋同化的操作,虽然短期内能够带来流量,但往往缺乏可持续性,难以沉淀为深层次的品牌资产。
真正具备生命力的“多巴胺营销”,应是在理解其“视觉美学+情绪共鸣”双重价值基础上,延展出与品牌理念、用户价值和产品创新之间的深度结合。只有将“多巴胺”转化为一种品牌表达语言,才能在热点退潮后仍具影响力。
结语:
从“多巴胺穿搭”火遍社交平台,到多行业品牌集体跟风,“多巴胺”正在成为一种全新的营销关键词。但品牌若想真正将其转化为长期价值,不应止步于视觉层面的模仿,而应深入理解其背后所承载的“情绪连接力”与“消费认同感”。唯有这样,才能从热度中脱颖而出,在拥挤的市场中赢得真正的关注与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