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晋健身器材品牌商质量管理问题探讨

新晋健身器材品牌商质量管理问题探讨

建立一套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对近年来迅速崛起的中国健身器材品牌商而言,是一道难题。由于企业起步背景及管理基因的不同,这类品牌商在质量管理的认知、经验和人才储备方面普遍存在短板。

本文通过分析健身器材行业中常见的三大质量管理误区——“找到好工厂就能做出好质量”、“质量管理等于工厂验货”以及“照搬国际品牌体系标准就行”,结合笔者多年服务国际品牌的质量管理经验,提出针对性的分析与建议。

文章最后从质量意识与战略、质量预算与团队搭建,以及流程建立与目标管理三个维度,阐述了新晋品牌如何自上而下构建一个系统化、实用化、高效化的品牌质量管理体系。

一、新晋健身器材品牌的质量困扰
随着健身消费热潮的兴起,以及互联网新零售模式的快速发展,近年来中国市场涌现出一大批健身器材品牌商,其中不少企业在短时间内实现了营收突破。但随着业务推进,这些品牌逐渐暴露出产品质量管理能力薄弱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客户满意度、品牌信誉、海外拓展甚至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传统的健身器材商业模式中,代理商/经销商主要销售的是成熟制造商生产的产品,质量稳定可靠。代理商只需将产品上架销售,对产品本身的质量并不负责。

而当品牌商采用ODM模式自主采购时,就必须对产品开发、质量控制和售后服务负责。然而,新晋品牌创始团队往往来自电商、设计或市场岗位,虽然在品牌构建和市场运营方面经验丰富,但在供应链管理与质量控制方面的经验明显不足,导致运营过程中出现了以下困扰:

产品品质波动大,无法达到预期标准;

售后问题频发,处理成本高、效率低;

品牌口碑受损,甚至出现被平台下架的情况;

与代工厂的沟通无效,合作关系受挫。

以上现象的根源,往往都指向了同一个问题:缺乏系统的质量管理体系。
微信截图_20250512165514.png
二、关于质量管理的三大认知误区
1)找对工厂,就能做出好质量?
“找到一家好工厂,产品质量自然就好。”这是许多品牌商的普遍认知。诚然,选择一个体系成熟、管理规范的工厂是质量保障的重要前提,但这并不是充分条件。

笔者在实际项目中多次观察到:即使是同一家代工厂,在为不同品牌商服务时,其产品质量可能截然不同。这主要取决于品牌商对质量的定义、管控方式及过程参与程度。

因此,品牌商不能把产品质量的责任完全交由代工厂,而应主动介入质量管理,建立清晰的管控流程和标准,设定关键控制点,并根据不同工厂的特点制定差异化的管理方式。否则,一味将问题归咎于供应商,只会破坏合作关系,无法真正解决质量问题。

总结来说:优秀的代工厂固然重要,但品牌商自身的质量管理能力才是决定产品质量的关键。

2)质量管理就是终检?招几个QC就能解决?
许多品牌商将质量管理等同于QC终检,认为只要在工厂派驻验货员、盯紧生产线就能解决问题。但事实是,依靠终检手段来保障质量存在诸多局限:

成本高、效率低:当产品完成后才发现问题,整改成本极高,且容易引发连锁问题;

抽检存在盲区:抽样比例低或抽检不规范,可能遗漏严重质量缺陷;

隐性缺陷难识别:如结构件磨损、轴承异响等问题往往无法通过终检发现;

系统性设计缺陷无法靠验货解决:例如产品设计不符合EN957标准,即使每批次终检合格,也无法通过海外认证。

真正的质量管理,应贯穿从产品设计、样品开发、制程确认、批量生产到售后反馈的全过程。产品质量不是“检”出来的,而是“管”出来的,依靠前端设计和过程控制来实现。

3)照搬国际品牌质量体系就能成功?
有些品牌商希望“直接对标大牌”,将国际品牌(如KETTLER、BH、Decathlon等)的标准体系直接拿来使用,但往往“水土不服”:

模仿标准带来执行负担;

缺乏相应团队和执行能力;

企业体量和资源有限,难以支撑庞大的体系;

缺乏持续优化和自我调整机制,体系形同虚设。

国际品牌的质量体系是多年积累的结果,其背后是强大的团队、管理经验和系统支撑。新晋品牌不具备相同的资源和基础,简单照搬不仅行不通,反而容易浪费资源。

品牌商更应结合自身发展阶段与产品特点,制定可落地、可执行、可持续的质量管理框架。

三、新晋品牌应如何建设质量管理体系?
产品质量的根源,不是工厂、QC或模板体系的优劣,而在于品牌商是否具备系统思维与战略高度。以下是笔者的三点建议:

1)提升质量意识,制定质量战略
品牌管理者必须将质量视为企业长期发展的核心战略;

质量投入不仅是成本,更是客户满意与品牌溢价的来源;

品质目标应与品牌定位相匹配,不同市场的产品质量要求应有明确界定。

2)设立质量预算,组建质量团队
制定专门的质量预算,用于体系建设、培训及改进;

配备具备实操经验的质量人员,如质量工程师、项目经理等;

若暂时不具备组建团队的条件,可通过外包专业机构来弥补。

3)建立流程体系,明确质量目标
识别产品生命周期中关键质量控制点;

建立从产品设计到交付的质量流程、文件与标准;

制定关键质量KPI,如客诉率、返工率、一次合格率等;

与供应商协同推进质量目标,共同建立稳定、可预期的质量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