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在目的港“玩失踪”?外贸弃货实操指南来了!

客户在目的港“玩失踪”?外贸弃货实操指南来了!

“老板,客户不接电话不回邮件,人就这么消失了。货到港没人提,船公司说要开始计堆存费了!”

做外贸久了,总会遇到几次这样的糟心事:客户突然“人间蒸发”,摆明了弃货。别慌,别吵,先别急着骂人。真正聪明的做法,是立刻启动应对流程,把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

今天这篇文章,就带你搞清楚:遇到弃货,如何冷静处理,少亏一分是一分。

一、到底是不是真弃货?先判断清楚
第一步,确认客户态度
立即通过邮件或电话(建议用正式渠道,而不是微信)联系客户,直接问:“货已到港,您是暂时提不了,还是不想要了?”

如果客户明确表示弃货,建议让对方写一份《弃货声明》。虽然现实里多数客户不愿配合,但留下一封邮件回复或书面证明,也能做后续维权的辅助证据。

第二步,确认客户有没有换单提货
联系货代或船公司,了解货物状态:

如果客户已经换提单,按照规则他就承担后续费用;

如果还没换单,发货人很可能要先垫付堆存费、滞期费等费用。

这是关键节点,直接影响你后面能不能找客户要回钱。

二、弃货之后怎么办?三条路可选
1.找新买家转售
如果货物没过保质期、不涉个性化定制,第一时间在目的港当地寻找二次销售渠道:联系当地贸易商、发布B2B帖子、甚至拜托货代帮忙出面撮合。

时间非常关键,因为堆存费是按天计算的,越早出手越能减少损失。

2.转运到其他港口销售
如果在附近港口有潜在客户,也可申请转运。但要注意:

目的港清关政策是否允许转运?

额外的运费、装卸费、改单费是否划算?

如果费用太高,反而得不偿失,需慎重评估。

3.退运回国
实在无法销售,只能选择退运。需要准备出口报关单、退运申请等材料,配合国内海关办理退运手续。

但务必做好心理准备:退运运费、目的港港杂费、回程相关费用加起来,很可能高于你当初出口成本。

三、这些费用,避无可避
1.目的港费用清单
堆存费:货物在码头或仓库停放时间越长,费用越高,部分港口超过14天后费用加倍。

滞箱费:集装箱未按时归还,船公司按日计费。

文件杂费:如换单费、文件重制费、转场费等。

这些费用一旦产生,很难谈判减免,必须预先预算。

2.谁来承担这些费用?
如果客户已经换单:原则上费用由其承担,但实际操作中,常常需要发货人先垫付,再通过法律手段追回。

如果客户未换单:费用就落在发货人身上。

这也说明了一个老话:合同签得再漂亮,客户靠谱最重要。

四、后续处理:维权止损两手抓
1.果断维权,能追多少是多少
若确认客户应承担费用,可保留以下证据:

合同与运输条款

船公司/货代提供的费用清单

与客户沟通的邮件或聊天记录

可申请仲裁或通过第三方平台维权,虽然过程不一定顺利,但起码表明立场,未来客户也不敢轻易再犯。

2.不让一次弃货“拖垮声誉”
弃货事件会被记录在船公司的“客户行为档案”中,发货人如果频繁遇到此类情况,容易被列入订舱黑名单,影响后续出货。

收货人也别想全身而退,如果条件允许,你甚至可以通过行业群、外贸圈子“提醒”其他卖家注意,让他付出信用成本。
微信截图_20250710181348.png
五、防患于未然:把风险堵在源头
1.合同要写清楚违约责任
明确规定:若买方弃货,须承担所有费用,并支付相应比例的违约金;

特别是在 CIF 等术语下,需说明目的港产生的滞期费、堆存费等由买方承担,避免货代夹缝中操作不清。

2.合作前做背景调查
新客户可委托第三方机构查询信用记录,是否有弃货、拒收等历史;

对新客户应尽量要求预付款或信用证结算,不轻易做账期。

3.评估产品风险等级
例如季节性产品(如夏凉被、圣诞装饰品)或临近保质期的商品,一旦错过销售窗口,客户弃货的可能性会大幅提升。出货前请评估当地市场接受周期,做好销售节奏匹配。

最后总结:
外贸弃货虽然是高风险事件,但也不是无解。真正聪明的外贸人,遇事不慌乱,评估局势、合理应对,争取主动,才有机会把损失降到最小。

外贸不是风平浪静的航行,而是一次次危机下的博弈与应变。提前做功课,设好底线,该出手时别犹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