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搞懂目的港收费:外贸人必读的费用解析与避坑指南
一、什么是目的港收费?
在外贸运输中,我们常提到“起运港收费”(Local Charge),也被称作“人民币费用”或“港杂费”,指的是货物在起运港除海运费外产生的各项费用。
与之对应的,就是“目的港收费”(Destination Port Charges)。
目的港收费,是指货物抵达目的港后,由船公司或货代向收货人收取的费用。这些费用通常以当地货币或美元计费,不包含在最初的海运费中。
常见的目的港收费项目包括:
DTHC(Destination Terminal Handling Charge):目的港码头操作费,按柜计费;
D/O Fee(Delivery Order Fee):换单费,按票计费;
文件费、仓储费、港杂费等其他目的港操作相关支出。
这些费用的存在是合理的,因为在货物抵港后,仍涉及码头操作、单证处理、货物交接与监管服务,不同服务对应不同的收费明细。
二、为什么拼箱有目的港收费,而整柜报价中却没有?
不少外贸人会注意到一个现象:
整柜(FCL)报价通常不包含目的港收费,而拼箱(LCL)报价几乎都会列出相关费用。
这并不代表整柜没有目的港收费,而是因为收费主体与报价逻辑不同。
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整柜收费标准稳定且可预估
目的港收费一般由船公司或港口统一制定,不会频繁变动。老客户通常清楚费用范围,并已纳入进口成本。因此,货代在报价时常以“FOB海运费”为主,不再重复列出目的港费用。
收费由目的港制定,起运港难以准确掌握
目的港费用标准由当地船公司、港口及清关行共同制定。起运港货代通常难以获得实时准确数据,因此报价中不会提前包含这些费用。
拼箱由货代制定费用规则
拼箱提单多为货代提单(House B/L),目的港操作由货代及其代理负责,他们有权设定收费标准。因此,各家货代拼箱报价差异较大,往往会在报价时注明“Destination Charges”。
三、目的港收费中的“陷阱”:警惕高收问题
在实际操作中,外贸人最需要警惕的是所谓的“高收”陷阱。
所谓“高收”,即目的港收费远高于市场正常水平。
这种情况多见于存在主分单操作的拼箱业务。拼箱提单几乎都是货代提单,非船公司抬头的提单,因此目的港收费标准完全由货代及其代理制定。若缺乏透明报价,收货人容易被收取超出预期的费用。
常见的高收情形包括:
拼箱报价未明确列出目的港费用,实际到港后追加收费;
目的港代理强制收取文件费、操作费、系统费等额外项目;
收货人收到的账单金额明显高于起运港报价。
防范建议:
在签订拼箱订单前,要求货代提供完整的目的港收费明细;
让收货人提前联系目的港清关代理或船公司核实费用标准;
保留报价邮件及沟通记录,避免发生高收争议时无凭可查。
四、如何有效控制目的港收费风险?
选择信誉良好的货代或船公司
不要只看海运费报价低,高收往往发生在“低价诱导、目的港加收”模式中。
报价阶段保持费用透明
在外贸合同或报价单中明确注明“Destination Charges由买方承担”或“包含至目的港费用”,避免事后争议。
建立目的港费用档案
定期记录各主要港口的DTHC、D/O、仓储等标准费用,用于后期报价参考与异常识别。
关注拼箱提单类型
核查提单是否为船公司提单(Master B/L)或货代提单(House B/L),费用制定方不同,风险也不同。
五、结语:透明沟通是外贸成本管理的关键
目的港收费是国际海运体系中的常规环节,但由于收费主体分散、标准不一,信息不透明容易引发争议。
外贸企业在执行出运时,应保持报价透明、费用清晰、沟通充分,在合同阶段就明确各项费用的承担方。
只有全面了解目的港收费的构成、逻辑与潜在风险,才能在复杂的国际运输体系中稳控成本、保障利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