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解析 | 客户引用拼多多截图质疑报价,外贸人该如何应对价值挑战?

案例解析 | 客户引用拼多多截图质疑报价,外贸人该如何应对价值挑战?

案例背景:报价1.25美金,客户却发来拼多多截图
近日,一则在外贸从业者交流群中流传的客户对话截图引发热议。某业务员向海外客户报价每个杯子1.25美元,客户却回复了一张来自拼多多的商品截图,并写道:

“Why your quotation is 1.25 USD? I see this only 8.9 RMB :)”

这句带有轻微挑衅意味的回应,配上一个笑脸表情,无疑对外贸业务员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我们所报的价格,客户是否真的理解其价值所在?

行业现象:海外客户开始“反向查价”
在过往的外贸实践中,许多业务员对“客户查价”始终心存担忧。不希望客户去1688比价,不希望客户在展会上货比三家,更不希望客户直接找到竞争对手。然而,随着跨境电商与中文平台的全球影响力提升,这种担忧已成为现实:

海外客户可以直接访问拼多多或1688等中国平台。

他们不仅能通过平台获取价格,还能辨别包装形式、搜索关键词、分析评论、判断材质。

有些客户甚至能够通过中文关键词检索产品细节、比较是否包邮、查看是否具备英文包装与认证Logo。

这意味着,外贸客户不再是“信息不对称”的那一端,他们正在逐步打破信息壁垒,拥有了几乎等同于本地买家的比价能力。

核心问题:客户真正关心的不是“贵”,而是“值不值”
当客户质疑报价时,其实他们想了解的不是“为什么贵”,而是“贵在哪”。尤其是在面对看似相似的产品时,他们更关注以下问题:

你报的价格与平台商品有何实质差异?

你是否能清晰地解释产品成本背后的价值逻辑?

你的供应链、品质控制、服务能力是否值得信任?

以玻璃杯为例,平台商品8.9元人民币,而你报1.25美元(约合9元)。如果你能明确指出以下区别:

材质:高硼硅玻璃,厚度达1.5mm,具备抗摔性;

杯盖:实木材质而非仿木PVC;

油墨:环保油墨印刷,符合德国LFGB检测;

客户:产品主要出口至德国家居品牌,符合中高端市场定位;

那么客户很可能会理解:这不是同一等级的产品,价格差异源于实际质量差异。
微信截图_20250625115608.png
实战建议:面对客户“拼多多比价”,应如何应对?
一、主动预判客户的比价行为
与其在客户提出质疑时才被动解释,不如在报价时就提前说明产品的价值组成。

示例说明语句:

“We are quoting based on export-grade quality with BPA-free certification and AQL 1.5 inspection standard. If you're comparing prices with local Chinese platforms, please note they usually use domestic material with no export testing.”

这种做法既透明,也能在第一时间建立专业信任感。

二、视觉化说明出口品质与平台货的差别
“出口标准更高”如果只是口头说说,很难让客户信服。相反,通过图片、视频、数据对比的方式,更容易形成认知差异。

建议方式包括:

图文对比图:中英文双语对照,列出出口款与内销款的包装、标签、质检标准等区别。

对比视频:展示两款产品在耐摔测试、封边工艺、承重能力等方面的不同。

包装展示:对比内销“白袋子一封走”与出口用专属说明书+彩盒包装的差异。

三、强调“专属服务”与“不可复制性”
拼多多无法提供的,是“个性化定制”和“深度合作”。你可以主动提出:

可定制Logo、OEM服务;

符合欧盟/美国市场的包装设计与认证标准;

配合节日销售节奏进行备货与排产;

协助准备品牌授权材料或广告素材。

这些都是平台卖家难以提供的增值能力,也是客户愿意为之付费的关键。

四、将“服务能力”具体化、可感知
单纯强调“服务好”,已不足以说服客户。应将服务内容具体化,例如:

每批出货前均拍摄检验视频;

每月发送库存与出货计划;

出货前7天确认包装图与清单;

每批产品设有追踪编号,便于售后维护;

如有需要,可协助提供目的国清关文件模板。

五、调整心态:客户越来越懂,不是坏事
客户愿意花时间研究拼多多,说明他们对你的产品感兴趣,愿意进一步了解中国供应链运作。这类客户:

对价格敏感但不盲目;

对价值有判断力;

对供应商的长期合作关系有期待。

他们不是“麻烦客户”,反而是更值得花时间维护和沟通的对象。

结语:别只做报价员,要做价值传递者
拼多多的出现,确实揭开了“价格面纱”,客户变得更敏锐、更务实。但真正的挑战,不是“客户变聪明”,而是“你能否讲明白自己产品的价值”。

如果只靠一份报价单、一个FOB术语就试图打动客户,那注定会被“比价逻辑”吞噬。

如今的外贸人,需要的是:会讲产品、能讲价值、懂得客户心理预判和主动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