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企业涉外贸易纠纷应对指南(事中应对篇)
(一)合同履行监控
1.妥善保存交易文件:保存合同、收付款、邮件等,特别要注意的是,业务人员变更时要留存相关沟通记录,以免事后发生纠纷时无法提供有力证据。
2.质量检验与证据固定:严格执行合同中的检验条款,建议尽量要求第三方独立机构参与检验,保留现场照片、检验报告等材料。
3.物流跟踪与保险:使用实时物流追踪系统跟踪货物流转,购买货运保险防范运输风险等。
(二)支付安全设计
出口时可采用信用证(L/C)或“预付款+见提单付款”等方式,避免信用证软条款陷阱。高风险地区,建议尽量要求客户提供银行备用信用证(SBLC)。可使用跨境人民币结算规避汇率波动。美国长臂管辖下慎用美元结算敏感国家、地区的业务。
(三)汇率风险管理
适当汇率对冲工具,利用远期结汇或期权组合锁定汇率。
(四)延期交付处置
出口时若出现己方延期交付的情况,交付前应提前获得买方的书面认可。
(五)款项及时催收
出口时要及时与买方客户核对未付货款金额,以免双方产生不必要的纠纷。做好款项催收工作,勿因金额较小而忽视款项催收。如出现对方款项延期支付的现象,应加强催款频率,了解延期原因,尽快获得买家书面确认证据。如同意买方延期付款,则建议签订新的延期付款协议,明确每期付款金额和付款日期。
(六)保险索赔处理
如已购买出口信用保险,出现买家延期付款现象,应第一时间联系保险人,获得保险人的专业意见。在获得保险人专业意见前,不要擅自处理货物、签订和解协议、同意折扣或继续发货,否则会损害自身的保险权益。
(七)质量异议处置
出口时如出现质量异议,建议要求买家提供书面证据或第三方检验报告,并要求买家先行支付无争议部分的款项。如买家提出折扣要求,在同意折扣前建议要求买家重新签订新的付款协议,明确付款金额和付款日期。
(八)争议提前预警
通过AI工具动态监测客户所在国政策、物流和客户的异常情况,及时调整策略。建议关注产品在进口国的销售情况,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相关市场信息。
(九)掌握货权控制
出现出口纠纷,如货物仍处于自身控制之下,应了解进口国港口、海关政策,确保自身对货物的实际控制权和处分权。
(十)紧急响应机制
1.收到纠纷通知后及时启动业务、法务、财务、高管共同参与的应急小组。
2.立即保全邮件记录、提单副本、质检报告、付款凭证等证据。所有沟通需书面留存,不推荐仅使用WhatsApp等即时通讯工具来确认事项。
3.暂停后续发货并核查关联交易。
4.建立纠纷应对时间管理甘特图。
(十)优先协商谈判
1.发生货损和合同纠纷时及时协商,优先与买方协商保险理赔或索赔权转让,避免错过异议期限及最佳挽损时机。
2.谈判策略建议采用阶梯式让步原则。建议以货物折价替代现金赔偿(保留货物所有权条款)。谈判达成后建议尽量要求签署保密协议及不起诉承诺。
(十二)法律程序救济
1.启动救济程序:依据合同约定的争议解决机制启动程序,利用国际仲裁效率优势快速解决争议。对恶意违约方及时提起诉讼,根据保证合同追究其母公司、实际控制人和担保人责任。
2.选聘律师应对:根据纠纷性质,选聘实战经验丰富的资深的国际贸易律师应对。
3.寻求相关机构支持,可通过相关政府部门以及中国贸促会企业跨境贸易投资法律支援平台(贸法通www.ctils.com)等寻求相应支持。
4.做好证据保全:根据中国法规、目标国法规或仲裁规则等对有关证据进行公证、认证,确保证据可用于后续追偿。
5.及时财产保全:积极了解交易对手方财产信息,查明财产所在地有关财产保全措施的法律规定,及时采用财产保全方式防止贸易风险扩大。
6.注意遵守仲裁和诉讼程序下的各类时限要求,避免产生实质不利影响。
(十三)争议解决替代方式
优先尝试调解,如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CIETAC)、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CMAC)、国际商会(ICC)的调解。仲裁申请时可视情同步申请境外保全或紧急仲裁员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