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进出口政策与贸易限制全解:关税、配额、双反法规及投资审查一览
一、日本进出口政策概览
1.关税政策(Tariff Policy)
平均关税水平较低,是世界上整体关税率最低的国家之一:
工业制成品:多数关税为0–5%,部分为0%;
农产品:相对较高,如大米、奶制品、肉类等,税率可能高达30%–300%。
日本关税由“财务省关税局”统一发布管理,可通过官方系统查询商品HS编码对应的具体税率及监管要求。
日本关税局官方网站:
https://www.customs.go.jp/english/index.htm
可使用其中的「Customs Tariff Schedules」或「Japan Tariff Finder」来查找各类商品的进口税率与原产地要求。
日本与多个国家/地区签订EPA(经济伙伴协定)/FTA,如RCEP、中日EPA、日欧EPA等,能享受减免关税待遇
2.进口配额制度(Import Quotas)
主要针对农产品,如:
牛肉、大米、小麦、糖类、乳制品等设有配额;
超出配额部分将征收高额关税;
其他工业品大多数无数量配额限制,但须符合技术标准、环保、认证要求。
3.出口政策(Export Policy)
出口总体管制较少,但涉及:
武器、防卫物资、尖端技术(如半导体制造设备等)实行出口许可;
受多边协议(如瓦森纳协定)约束;
特定对朝鲜、伊朗、俄罗斯等国存在出口限制或禁令。
二、反倾销/反补贴法规(贸易救济措施)
1.管辖机构
日本的贸易救济由经济产业省(METI)负责,执法程序遵循世贸组织(WTO)规则;
对被指控国家展开初裁、调查、终裁后,可采取反倾销税或补贴税。
2.反倾销(Anti-Dumping)
针对低于“正常价格”的进口商品,如给日本国内产业造成实质损害;
较少启动案件,但近年来对中国等亚洲国家的钢铁、铝制品、化工产品进行过调查;
实施期限一般为5年,可延期。
3.反补贴(Countervailing Measures)
针对接受出口国政府补贴的产品,如对日本相关产业构成威胁;
案例数量稀少,但具有法律依据和执行机制。
4.保障措施(Safeguards)
若某类产品进口激增导致严重产业伤害,日本政府可对所有来源国采取限制措施;
如曾对大葱、鲷鱼等农业品实施保障措施。
三、对外投资限制清单
1.投资审查机制
日本对外资有严格但透明的审查制度:
受《外汇及对外贸易法》(FEFTA)约束;
外资投资日本某些特定行业(尤其是国家安全、信息通信、关键技术、能源等领域)超过一定比例(通常是1%、10%、50%)需事先申报;
被认定为“敏感行业”需提前30天申报,经财务省等机构审查。
2.限制行业清单示例:
类别 | 限制说明 |
---|---|
武器、防卫工业 | 外资投资通常被限制,需经安全审查 |
通信、广播 | 外资持股不得超过一定比例(如广播不得超20%) |
核能、电力 | 外资投资比例高的项目需事前政府审查 |
IT安全、AI | 涉及国家机密或核心基础设施项目受严格监管 |
3.出口管制与技术审查
高端设备、AI、芯片、半导体光刻设备等对特定国家(如中国)加强出口管制;
企业进行相关产品出口时,需向METI申请出口许可。
4.外汇与资金流动
对外资企业的利润汇回、股息支付等较为宽松,但重大资本流入或跨境并购可能被审查;
企业可自由设立外资公司,但涉敏领域仍需政府批准。
四、外贸企业合规建议
核查关税减免协定,充分利用中日EPA或RCEP原产地优惠;
了解日本技术标准与进口检验要求(如JIS认证、PSC认证等);
涉及农产品、食品类产品需提前获取进口许可或配额信息;
对涉及高科技类出口需关注出口许可制度,避免违反出口管制法规;
外资拟进入通信、电力、国防等行业需提早启动合规尽调与申报程序;
应对贸易救济调查风险,建议保持价格透明、注意生产成本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