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进出口政策与贸易限制全解:关税、配额、双反法规及投资审查一览
印度作为全球第五大经济体,拥有庞大的内需市场和日益增长的制造能力。随着“印度制造(Make in India)”与“自力更生(Atmanirbhar Bharat)”战略推进,印度的进出口政策日益趋于复杂和保护主义。本文全面梳理其关税结构、进口配额、贸易救济措施与外资审查制度,助力企业了解并规避合规风险。
一、印度进出口政策概览
1.关税政策(Tariff Policy)
印度实行高关税保护机制,特别是为支持本国制造业。
关税分为基本关税(Basic Customs Duty, BCD)与附加税/间接税(如IGST、CESS)。
制造业相关机械设备、零部件税率相对较低(7.5%-15%),但成品、电子产品、消费品常常设有高额关税(20%-100%)。
近年来,不断调整进口税以限制中国制造品进入本地市场,重点提升电子、玩具、家具、太阳能组件等领域关税。
印度中央税务局(CBIC)官网:
https://www.cbic.gov.in
印度关税税率查询(ICEGATE):
https://www.icegate.gov.in
2.进口配额与许可制度(Quota & Import Licensing)
印度对部分产品实行进口许可制度(Restricted/Prohibited)。
主要集中在以下领域:
电子产品(如电视、笔记本电脑、打印机);
化学品与有毒物质;
二手设备、汽车、旧电器;
农产品(糖、小麦、洋葱、大米等)。
非自由进口商品需通过印度对外贸易总局(DGFT)申请许可。
DGFT官网:https://dgft.gov.in
3.出口政策(Export Policy)
印度政府大力鼓励出口,提供多种补贴计划(如MEIS、RoDTEP)。
但对部分资源类商品设出口管制或征税,例如:
铁矿石、食糖、稻米、小麦;
某些战略物资与军民两用技术也需许可。
每年会根据本国供应调节出口限额(如洋葱、糖的季节性禁令)。
二、反倾销/反补贴与保障措施
1.反倾销措施(Anti-Dumping)
印度是全球反倾销使用最频繁的国家之一。
中国出口到印度的商品长期处于“重点调查对象”。
主要集中领域:钢铁、化工、电子元器件、轮胎、光伏产品等。
调查周期一般为6-18个月,可征收5年期反倾销税。
2.反补贴税(Countervailing Duty, CVD)
若出口产品在来源国享有财政补贴,印度可发起反补贴调查并征税。
特别关注太阳能、纺织、轮胎、塑料制品等行业。
3.保障措施(Safeguards)
对于特定进口产品数量激增导致本地产业受损时,印度可启动保障调查。
实施临时进口限额、高税率,或强制备案措施。
主管机构:印度商务部贸易救济总局(DGTR)
https://www.dgtr.gov.in
三、外资审查与投资限制清单
1.外资准入政策(FDI Policy)
印度外商投资按“自动途径”(Automatic Route)或“政府审批途径”(Government Route)分类管理。大多数行业如制造业、零售业、服务业允许100%外资持股,但部分行业有限制或禁止:
行业 | 外资限制 |
---|---|
多品牌零售 | 限制外资持股至51%,需州政府同意 |
传媒与新闻出版 | 外资比例限制在26%-49% |
国防制造 | 自动途径下限于74%,以上需政府批准 |
核能、铁路运输 | 不允许外资进入 |
数字支付/金融科技 | 需审慎审查数据安全与国家安全因素 |
2.对中国投资特别限制:
自2020年起,凡来自与印度接壤国家(主要针对中国)的外资均需政府审批;
涉及股权转让、收购、新设公司等情形;
政策出台意在防止“恶意收购”与保护国家安全。
四、实操建议与企业对策
出口前务必核查印度商品进口是否自由、是否需许可;
留意印度关税波动频繁,尤其是与本地行业竞争强的中国产品;
合理运用《亚洲区域贸易协定》《印度-东盟FTA》等关税优惠工具;
出口高敏感品(如化工、电子、钢铁)应提前准备双反调查应对材料;
对印度投资项目,务必详细阅读FDI政策通知,中资项目应走审批程序;
建议通过印度本地合作伙伴、代理商或设立代表处推进市场开发更稳妥。